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市東約30公里的二堡鄉(xiāng)古城村,地處東天山以南、吐魯番盆地北源與火焰山南麓戈壁灘接壤的沖積平原地帶——木頭溝河綠洲上。
高昌故城鳥瞰。
高昌故城東距哈密(唐伊州)325公里,西南距焉耆260公里,北距吉木薩爾(唐庭州)140公里,是絲綢之路天山南線的重要樞紐。高昌故城先后作為漢晉時期(公元前1--公元4世紀)戊己校尉治所(稱高昌壁)、南北朝至隋唐時期(4--7世紀)的高昌郡和高昌王國所在地、唐代(7--8世紀)的西州和高昌縣、宋元時期(9-13世紀)的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城,至14世紀廢棄。高昌故城在唐代是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經(jīng)濟、經(jīng)濟、文化、宗教、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1961年,高昌故城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高昌故城作為申報項目的組成部分,成為新疆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
現(xiàn)存高昌古城遺址是高昌回鶻時期在唐代高昌城基礎上改建增筑的,總面積約198公頃。城垣大部分殘存,夯土筑造。全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正方形,布局可分為外城、內(nèi)城和宮城三部分。外城墻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長約5.4公里,外圍有保存完好的凸出馬面。南面似有三個城門,其余三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側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內(nèi)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其建筑年代早于外城,西、南兩面保存較好。宮城在外城內(nèi)的最北部,其北墻即外城的北墻,南墻為內(nèi)城的北墻。
高昌故城城墻。
高昌城廢棄以后,大部分地面建筑蕩然無存,現(xiàn)保存較好的遺跡有以下幾處;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遺跡,占地近10000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jīng)堂、藏經(jīng)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分析,其建筑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yè)者的作坊和商業(yè)市場。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遺跡,保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支提窟,是城內(nèi)唯一保存有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塔干的造型分析,為高昌回鶻時期的建筑。內(nèi)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小堡壘,當?shù)亟小翱珊贡ぁ薄1?nèi)北面的高臺上有一高達15米的夯筑方形塔狀建筑物,往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筑物,現(xiàn)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20世紀初,德國考察隊曾在堡內(nèi)東南角盜掘出一方北涼承平三年(445年)“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按該碑年代推斷,此堡可能是北涼時期的建筑,為早期的宮城。在外城北部留存下來許多夯土筑成的殿基,一般高3.5~4米左右,夯層厚度約0.35~0.48米,是一座宮殿建筑遺址。
據(jù)《史記》、《漢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歷史文獻和出土文書記載,歷代中央政權曾在高昌城設立戊己校尉、高昌郡、西州、高昌縣等重要軍政建制,給予了絲綢之路交流活動重要的安全和管理保障,推動絲綢之路臻于鼎盛。高昌故城見證了歷代中央政權著力經(jīng)營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