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丨“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我,我有責(zé)任守護她”——記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布茹瑪汗·毛勒朵
2025-05-24 00:07:22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陳疆林
5月23日,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結(jié)果揭曉。烏恰縣吉根鄉(xiāng)薩孜村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被評為全國誠實守信模范。
“我做了一個護邊員分內(nèi)的事,國家卻給了我崇高的榮譽,我感到光榮和幸福?!辈既悻敽拐f,“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我,我有責(zé)任守護她,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她?!?/p>
布茹瑪汗出生在烏恰縣吉根鄉(xiāng),她的父親是孤兒,自幼和兄妹靠放牧謀生。解放軍多次給她家送來糧食,她的父親教育孩子們要感恩黨,感謝解放軍。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這份感恩深深印刻在布茹瑪汗心中。
1961年,年僅19歲的布茹瑪汗得知烏恰縣吉根鄉(xiāng)需要護邊員時,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從此開啟了她長達60多年的護邊生涯。
巡邊路上懸崖、亂石灘、溝壑密布,道路蜿蜒曲折、荊棘叢生,她騎的馬經(jīng)常被尖利的巖石劃出道道血痕;滾石、暗冰、塌方不斷,但她從來沒有放棄。
布茹瑪汗·毛勒朵在巡邊時刻下“中國石”。(資料圖片,由烏恰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冬古拉瑪山口巡邊時,布茹瑪汗發(fā)現(xiàn)這里雖有邊界線,但沒有界碑。巡邊歸來,她心中冒出一個想法:“我要給石頭都刻上‘中國’二字,像界碑一樣放到邊境線上,讓它們和我一起為祖國守邊?!?/p>
從此,在石頭上刻下“中國”,成了她巡邊時必做的功課。大的石頭就直接將“中國”二字刻在上面,小的石頭怕被風(fēng)吹走,刻好了再用其他石頭固定。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布茹瑪汗就地取材刻出了10萬多塊“中國石”,這些石頭綿延在冬古拉瑪山、阿拉脫力山、尾巴拉山等沿線的邊境線上。
邊界無小事,布茹瑪汗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1986年7月的一天,她巡邊到冬古拉瑪山口時,敏感地發(fā)現(xiàn)她刻有“中國”的界碑被移動了。她立即騎馬6小時趕到吉根邊境派出所報信。經(jīng)過工作人員仔細勘查確認,界碑被人為移動了25厘米。最終,經(jīng)過交涉,界碑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60多年來,布茹瑪汗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線上為國戍邊,行進的腳步累計長達8萬多公里,相當于環(huán)繞赤道走了兩圈。
布茹瑪汗不僅是“活界碑”,更是邊防戰(zhàn)士共同的“母親”。
冬古拉瑪山口地形崎嶇險峻,天氣變化無常,每當巡邏官兵走到這里時,她總會提前為他們準備好干糧、奶茶。
1999年,浙江籍戰(zhàn)士羅齊輝在雪地巡邏時被馬掀翻,頭撞上樹干失去知覺,雙腳凍得青紫。布茹瑪汗心疼得紅了眼圈,把羅齊輝的雙腳揣在懷里。她知道,若不及時將戰(zhàn)士凍傷的雙腳放進熱羊血中浸泡,他的腳很有可能會保不住。于是,布茹瑪汗把家里的羊宰了,熱羊血端來后,她把羅齊輝的雙腳放進去輕輕揉搓,之后又放入掏空內(nèi)臟的羊肚里熱敷,羅齊輝的雙腳才漸漸恢復(fù)了血色和知覺。
這些年,她救治過的凍傷、摔傷、被暴風(fēng)雪困住的“兵兒子”很多。
近年來,布茹瑪汗因為長年巡邊,爬冰臥雪,雙腿早已傷痕累累,走路離不開拐杖,無法再繼續(xù)巡邊。為了讓一輩子吃苦受累的布茹瑪汗安享晚年,兒女們專門在烏恰縣城購置了一套樓房想讓她去養(yǎng)老,但任憑家人磨破嘴皮,布茹瑪汗也舍不得離開她堅守了一輩子的土地。
對于布茹瑪汗而言,熱愛祖國就是一種信仰。她說:“我的5個孩子都是在邊境線上出生的,將來就是我死了,孩子們還要守下去,子子孫孫都要守下去?!?/p>
在她的感召和影響下,吉根鄉(xiāng)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護邊員隊伍,薩孜村的護邊員隊伍已經(jīng)擴大到了216人。她的16位家人,也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走上這條偉大而光榮的巡邊之路。她的孫子排依散·伊拉提成為民警,堅守在布茹瑪汗大媽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守護祖國邊防的安寧。
5月19日,布茹瑪汗·毛勒朵將親手刻制的“中國石”傳遞到旅游企業(yè)代表手上。高萌攝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戍邊歷史,看到邊境地區(qū)發(fā)生的變化,布茹瑪汗專門把家里的一間房子改造成了“戍邊館”。墻上掛滿的照片記錄著她60多年的護邊歷程,一件件實物講述著她默默守邊的感人故事,一枚枚獎?wù)?、一本本榮譽證書展示著護邊的光榮和驕傲。
如今,“戍邊館”經(jīng)常有參觀者慕名而來,83歲的布茹瑪汗也成了一名熱心解說員,講述自己的故事,推介自己的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