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疆博物館新館 翻開民族融合多彩畫卷
2022年07月12日 11:49:11 來源: 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
唐開元二十一年唐益謙、薛光沘、康大之請過所案卷。
漢代八龍紋金帶扣。
唐代波斯銀幣。
今年5月,歷時3年多建設的新疆博物館二期新館正式開放,全新推出的展覽、首次亮相的文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動設施,令文博愛好者心馳神往。
新館落成后,新疆博物館建筑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其中,公眾服務區(qū)域和文物典藏區(qū)面積占建筑面積的70 %以上,年觀眾接待能力達到200萬人次。新館建筑呈“口”字形,與原來的場館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合”字形空間,寓意新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實現(xiàn)民族融合、和諧發(fā)展。
近500件展品首度亮相
哈密地區(qū)出土的青銅時代彩陶器,記載東漢敦煌太守打敗匈奴之戰(zhàn)的裴岑紀功碑,十六國時期西涼秀才對策文,見證唐代絲綢之路繁華的波斯銀幣……徜徉在新疆博物館全新推出的“新疆歷史文物展”,仿佛置身于穿越古今的時空隧道。數(shù)千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締造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新疆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蕾介紹,“新疆歷史文物展”自策劃籌備至開放歷時4年,以中國通史新疆地方史為脈絡,分為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遼金時期、元明時期、清時期7個部分,展出文物1570件(組),其中近500件展品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位于羅布泊沙漠的小河墓地是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年代為距今約4000-3400年。展廳里有兩件首次公開展出的小河墓地木俑,一件高大的男俑,一件小巧的孩童俑,都身著毛布斗篷。有趣的是,當你從側面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兩件木俑的腳尖都是朝后的。為何這樣設計?專家至今未找到答案。
來自托克遜縣阿拉溝墓葬的戰(zhàn)國時期鳳鳥紋刺繡,是新疆地區(qū)出土的時代最早的絲繡作品。該刺繡黃色絹地,用紅、黃、綠(藍)等絲線繡出鳳鳥紋。鳳鳥頭部殘缺,身軀等部分清晰可見,為飛舞回首形態(tài),豐滿矯健,其羽狀飾用多色線繡,針腳均勻細密,線條流暢。這件繡品上的鳳鳥紋造型與湖南長沙楚墓文物中的鳳鳥紋飾如出一轍,充分印證了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新疆與中原地區(qū)就已經(jīng)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
焉耆縣金疙瘩遺址出土的漢代八龍紋金帶扣精美絕倫,引人駐足。金帶扣方尾圓首,呈馬蹄形,由金質(zhì)模壓捶揲成型??勖嫱癸@1條大龍和7條小龍,作群龍戲水狀,在激流漩渦間翻騰跳躍,首尾相顧,揚爪擺尾,動感十足。整件帶扣工序繁復,圖案設計極為精巧,是一件難得的精品。專家認為,八龍紋金帶扣應是漢朝賞賜給西域城郭王公貴族的禮物,體現(xiàn)了漢代中央皇權對西域的統(tǒng)治權威。
“我們遴選展品時有一個原則,就是體現(xiàn)新疆考古新成果、新發(fā)現(xiàn)、新研究?!睆埨僬f,目前新疆有11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其中10項在“新疆歷史文物展”不同展廳有所呈現(xiàn)。
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這里出土的800余件文書是國內(nèi)遺址考古出土數(shù)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其中的木簡為首次發(fā)現(xiàn)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文書記錄內(nèi)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交通、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諸多內(nèi)容均為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展廳設專區(qū)陳列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部分紙質(zhì)文書和木牘,旁邊還展示了烽燧的立面復原模型,讓觀眾感受新疆最新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舉世聞名。這次展覽在原有的展品基礎上,新增了不少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紙質(zhì)文書,它們從多方面證實了當時中央政權對西域地區(qū)的主權與治權,也反映出唐代漢字已作為官方文字在西域廣泛使用。
科技手段增強互動
開放、互動、科技感強,是新疆博物館新館給人的第一印象。進入博物館,首先看到一塊觸摸互動大屏,點擊屏幕上的文物圖,便會出現(xiàn)3D影像及相關文字介紹,用手指可以操控圖片旋轉,從不同角度品鑒文物。
一個白色機器人立在前廳,熱情地跟觀眾打招呼:“你好!歡迎來到新疆博物館?!彼切陆┪镳^的特殊導覽員,觀眾可以跟隨它步入展廳,詢問它有關文物的知識,它能夠一邊語音作答,一邊將文字顯示在胸前的屏幕上。
在“先秦時期”展廳,有關石器制作和使用的動畫小游戲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參與。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展臺旁,以多媒體方式介紹了漢代紡織技術的先進。在“隋唐時期”展廳,電子屏上顯示著唐代絲綢之路商隊路徑,輕觸屏幕,一列駱駝緩緩走出,分別代表不同路線的商隊,點擊駱駝身上的按鈕,即可欣賞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精美文物。
科技的力量讓很多不在現(xiàn)場的文物以數(shù)字化形式與觀眾見面。在“元明時期”數(shù)字展臺前,長約2米的電子屏滾動呈現(xiàn)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絲路山水地圖》電子版全圖,手指點擊圖上的地名,便會出現(xiàn)此地如今的地理位置,方便觀眾今昔對照?!斑z失海外的壁畫投影空間”以投影方式展現(xiàn)了流失海外的新疆古代壁畫,令觀眾大飽眼福。
測試文博知識的滾筒、抽拉盒,“手繪文物”電子畫板,文物圖案華容道游戲抽屜……這些互動設施體現(xiàn)出展陳設計的精細用心。據(jù)介紹,位于新館一樓的文物修復室將定期對觀眾開放,讓觀眾了解文物修復過程。
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
漫漫黃沙中,穿過一個個棱形、圓形、槳形的胡楊木樁,來到神秘的小河墓地考古現(xiàn)場……這是新疆博物館新館上線的數(shù)字博物館沉浸式體驗項目“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戴上VR眼鏡,就能開啟一場奇妙的漫游。
新疆博物館2萬多件文物已基本實現(xiàn)數(shù)字化,新館推出“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文物活化舞臺劇”“全景科普服務觀眾”三大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文物資源進一步“活起來”,為觀眾奉上文化盛宴。
“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以全景VR技術展示新疆各類文物古跡,將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有機融合,打造“一站式”暢游新疆歷史古跡的文旅長廊。
“文物活化舞臺劇”以館藏文物、克孜爾千佛洞等為切入點,結合新疆古代與現(xiàn)代多種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一個個精彩故事,反映新疆自古與中原地區(qū)的緊密聯(lián)系。舞臺劇包括“五星出東方”“龜茲樂舞”“古往今來”“小河公主”“音韻和鳴”5個劇目,采用全息投影技術將文物融入生活場景,生動還原文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風貌。
“全景科普服務觀眾”通過數(shù)字化展示交互系統(tǒng)打造個人專屬的展陳互動空間。參觀者可以策劃自己的虛擬展覽,并親自動手進行“陳列布展”或“修復文物”。
張蕾介紹,接下來,新疆博物館還將研發(fā)更多沉浸式體驗項目,讓觀眾多角度深入感受新疆歷史文化魅力。(本文圖片均由新疆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