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在她們手中“活”起來
2025-05-19 12:31:30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王新紅
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走進新疆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室:形制研究、裁剪面料、回潮平整、針線修復……文物修復師馬葉楨、劉甜、鄒英杰、賈舒涵、迪麗尼蓋爾·艾尼瓦爾身著白大褂,戴著口罩和手套,在各自工作臺前專注忙碌。寬敞明亮的工作室里,已修復好的文物與待修復的文物一目了然,排放有序。
5月12日,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紡織品組組長馬葉楨在研究文物的形制。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秦梅花攝
“這件正修復的文物是1959年出土于民豐尼雅遺址M1號墓的黃綺繡花棉衣,為墓主所穿?!闭f話間,該中心紡織品組組長馬葉楨輕輕揭開蓋在文物上的一層宣紙,“一件文物從制定修復方案、進行檢測分析、編寫修復檔案到最終修復完成,耗時很長,短則數(shù)月,長則一年以上?!?/p>
古代紡織品文物紋樣精美、色彩鮮艷、工藝復雜,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受時間與埋藏環(huán)境影響,出土的紡織品文物常伴有缺損、褪色、褶皺、蟲蛀等病害,不少文物在保護修復前已難辨原貌。
5月12日,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室工作人員在討論文物的修復方案。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秦梅花攝
馬葉楨介紹,修復這件文物前,團隊對其形制、裁剪、拼接方式、用料、刺繡工藝等進行了反復研究與實驗,力求依據(jù)現(xiàn)存資料得出準確合理的信息,“許多出土紡織品文物殘缺嚴重,有時看似一件衣服,實際僅存一半甚至更少。我們會根據(jù)殘留織物形態(tài)及拼縫線走向,推斷其原始樣貌?!?/p>
對糟朽嚴重的文物進行清潔,是修復過程中的難題。此時,修復師們如同照顧嬰兒般輕拿輕放,小心翼翼用除塵器逐點吸附污漬。清洗后,再將文物平鋪臺面整理,利用磁片固定,輔以背襯補全殘缺部分。
5月12日,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室工作人員在修復文物。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秦梅花攝
“平整文物時以織物經(jīng)緯線為基準,盡量做到經(jīng)平緯直,操作需緩慢輕柔。選用的背襯面料在材質、厚度、密度和顏色上,都要最大程度接近文物本身?!瘪R葉楨說。修復背襯的染色更是考驗功底——需先染小樣,逐次調色后再染大布。為修復一件紡織品,染百個小樣、耗時一周以上是常事。
一件耗時一年多修復完成的黃色短袖女夾衣平鋪在修復桌上。這件與正在修復的黃綺繡花女棉衣同墓葬出土的文物,經(jīng)修復后形制完整、精致華美,縫線痕跡幾不可辨。
5月12日,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文物修復師賈舒涵(右)在縫合仿復制品。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秦梅花攝
此刻,賈舒涵正聚精會神縫合文物復制品,迪麗尼蓋爾·艾尼瓦爾專注于針法練習。紡織品文物修復需長期積累,前期針線技法練習是基礎,每位修復師都需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拔奈镄迯蛶熥畲蟮奶攸c,就是能沉下心來,對每一件經(jīng)手文物負責?!瘪R葉楨說。
5月12日,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文物修復師劉甜在研究刺繡技法。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秦梅花攝
從事文物修復工作15年來,馬葉楨團隊已完成400余件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任務,其紡織品修復技術與成果獲業(yè)界廣泛認可。她們執(zhí)行的“新疆喀什地區(qū)博物館藏紡織品保護修復項目”,獲評“2021年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文物不可再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需要我們去挖掘闡釋。能讓跨越千年的文物在手中‘活’起來,是件自豪的事?!瘪R葉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