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薩爾縣創(chuàng)新探索鄉(xiāng)村振興新路 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3600萬元
2024-07-14 09:01:49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疆·一線見聞】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 通訊員 周靜靜
7月10日,走進吉木薩爾縣二工鎮(zhèn)董家灣村,只見綠樹鮮花掩映下,一棟棟漂亮的村民住宅樓錯落有致,一條條柏油巷道連接家家戶戶,一幅美麗鄉(xiāng)村畫卷躍入眼簾。
“幾年前,我們村還是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幾千元的‘空殼村’,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累計達2000多萬元?!倍覟炒妩h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吳長偉自豪地說。
2019年4月,董家灣村在全疆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里將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70%按照勞齡段量化給社員,30%量化給村集體。全村1610名村民成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民,每年可參與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紅。
吳長偉介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將村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由村集體進行規(guī)模化種植,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此外,合作社聯合周邊幾個村,牽頭成立吉木薩爾縣天庭源供銷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為各村提供農資集中采購銷售、土地流轉經營、農機作業(yè)、農副產品收購和初加工等從種到收一條龍、“全托管”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拓寬了合作社的增收途徑。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民真正成了村集體的主人,調動了村民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村集體經濟的實力,為鄉(xiāng)村振興找到了一條新路子。”吳長偉說。
“2023年,吉木薩爾縣58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6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百萬元的村有11個,低于10萬元的村實現了全部清零?!奔舅_爾縣農業(yè)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村合作經濟發(fā)展指導中心黨支部書記朱邊疆介紹。
朱邊疆說,吉木薩爾縣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fā)展壯大,主要得益于全縣持續(xù)協同推進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壯大村集體經濟“三位一體”系統(tǒng)集成改革。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全面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領導力,有效激活了鄉(xiāng)村發(fā)展活力,為壯大集體經濟、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在“三位一體”系統(tǒng)集成改革框架下,吉木薩爾縣成立了58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村辦企業(yè)27家,開展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旅游開發(fā)和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等多種經營項目,通過“抱團”發(fā)展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2023年底,全縣農村集體資產總額達7.17億元。2023年,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623.64萬元,較上年增加1577.64萬元。
朱邊疆介紹,2020年以來,吉木薩爾縣在新疆率先成立了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村集體資產核算中心、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服務中心和農村產權流轉中心四大中心,像“大管家”一樣隨時提供一站式服務,讓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變得規(guī)范、順暢、有序。
“在創(chuàng)新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的路徑方面,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宜種則種、宜養(yǎng)則養(yǎng)、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實行‘一村一策’‘一企一方’?!敝爝吔f。
在吉木薩爾縣二工鎮(zhèn)柳樹河子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合作開發(fā)等方式,盤活經營資產,將村里的300畝閑置戈壁灘經過“三通一平”,建設成吉木薩爾縣可再生資源回收集散中心,吸引24家廢品收購站進駐,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還帶動20名村民就近就業(yè)。
今年4月,吉木薩爾縣二工鎮(zhèn)頭工街西村全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召開2023年股民分紅大會,88戶合作社成員喜分紅利70萬元。該合作社提供從農資直供到生產托管的全程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采取保底收益加二次盈余分紅模式,使村集體和村民獲得穩(wěn)定收入。
2022年,頭工街西村村民張海斌投入10萬元入股合作社,第二年就分紅14712元。在入股合作社的同時,他還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葫蘆、打瓜、玉米等農作物,掙了“雙份錢”。
“現在不僅有地,還有集體經濟股份收入,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張海斌說。
“我們將繼續(xù)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引導支持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fā)展壯大,讓更多的老百姓分享改革紅利,共同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奔舅_爾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