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丨把沉睡的泥土鐫刻進生活
2024-10-16 10:45:13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 王新紅
雙手放在旋轉(zhuǎn)的機器上,邊磨邊捏邊沾水,泥巴坨一點一點立起來,再一點一點降下去,一個土陶花盆的樣子慢慢顯露出來……10月11日,記者走進位于庫車市熱斯坦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古龜茲的土陶人家”,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吐爾遜·艾山正和女兒、孫子一起制作土陶花盆。
“這些花盆是吐魯番市一個客戶定制的,這樣的花盆我們一天可以做200多個?!蓖聽栠d說。
今年69歲的吐爾遜是庫車市土陶制作第七代傳承人,從小就跟著大人“玩泥巴”?!拔?歲就能自己做碗和花盆了。那時,制作土陶的器具還得用腳蹬,我個子矮夠不著,就斜著身子蹬,但做出來的東西是周正的?!彼f。
源于土,成于火,土陶制作是一門古老的技藝??脊刨Y料記載,古龜茲地區(qū)在唐朝時就已燒制陶制品?!稁燔嚳h志》記載:民國時期,當(dāng)?shù)卣莆胀撂帐炙嚨娜思矣?戶,主要制作水缸、土碗、花盆、洗手壺等生活用品。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庫車土陶進入鼎盛時期,僅烏恰鎮(zhèn)就有七八戶家族式土陶從業(yè)者。
吐爾遜家所在的庫車市烏恰鎮(zhèn)清水村,曾是庫車土陶最興盛和集中的地方。那里的老人說,以前村里的人大都會燒制陶器。隨著不銹鋼器具的出現(xiàn),土陶制作銷售日漸式微,但深愛這門技藝的吐爾遜沒有放棄,堅持傳承和推廣土陶文化,幾十年間一直與“泥巴”打交道。經(jīng)過他的雙手,沉睡的泥土變成了陶罐、陶壺……進入家家戶戶的生活。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庫車土陶受到游客青睞。一些游客在吐爾遜的指導(dǎo)下,嘗試自己做土陶。“你看,這些花盆都是福建游客自己做的,他們讓我?guī)兔煤蠹倪^去?!蓖聽栠d說。
和父輩只能做幾種土陶制品相比,吐爾遜的技藝有了不少長進,如今,他可以做200多種土陶制品。但更令吐爾遜欣慰的是,女兒熱汗古麗·吐爾遜的制陶技藝比他還“牛”,其制作的高1.2米的大水壺,造型如兩只昂首的孔雀,花瓣組成的羽翅仿佛振翅欲飛。
非遺不僅需要傳統(tǒng)的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如今,吐爾遜每個月都會走進當(dāng)?shù)匦@推廣和普及土陶制作技藝,帶著學(xué)生們一起揉、捏、搓……“在玩手中這坨小小泥巴的同時,文化傳承的種子就在娃娃們心里埋下了?!蓖聽栠d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