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莫爾寺遺址考古見證千年絲路文化交融
2025-04-28 12:26:36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賈春霞?
4月24日,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這座位于喀什市東北33公里處的佛教寺院遺址,作為古疏勒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自2019年起由中央民族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6次系統科學發(fā)掘。
“莫爾寺遺址的考古發(fā)現不僅為佛教初傳西域的時間脈絡提供了實物依據,而且基本完整揭示出這一寺院自漢唐時期近千年的發(fā)展演變,為研究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與互動提供了重要考古學證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說。
2018年,國家文物局將新疆考古納入“考古中國”項目框架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央民族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古代新疆多元宗教發(fā)展與中國化的考古研究”課題展開工作,莫爾寺遺址考古是這一課題中計劃發(fā)掘的典型遺址。
2019年6月,中央民族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莫爾寺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在歷時6年的發(fā)掘中,考古人員相繼清理出密集的建筑群遺跡,包括兩座佛塔的塔基以及僧舍、回廊式佛殿、長方形佛殿、講經堂、廚房等在內的18座單體建筑共62個房間,出土了極具特色的石膏佛教造像、銅錢及石、陶、木、絲織品等3萬件遺物。
莫爾寺遺址出土的佛像面部、手部殘片。資料圖
“根據文獻記載,佛教約于公元前1世紀傳入西域。莫爾寺遺址的碳十四測年結果,最早可到公元1世紀,為探究初傳階段的西域佛教面貌提供了重要參照?!崩钗溺硎?,此次發(fā)掘重要的收獲在于明確了遺址的興廢年代,清晰展現了從公元1世紀至10世紀佛教寺院形制布局的發(fā)展變化,結合出土遺物,將為更大范圍的比較研究樹立標尺。
多學科技術的深度介入讓考古發(fā)掘提取的信息更為豐富。研究團隊運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探測地下遺跡,通過孢粉分析揭示漢代濕潤期與唐以后干旱期的氣候波動,器皿中的殘留物分析甚至復原了僧侶們的日常飲食,讓千年前的寺院生活場景穿越時空。
古疏勒地區(qū)雖為西域四大佛教中心之一,但佛寺存世不多,莫爾寺的完整性尤為珍貴。李文瑛以東晉鳩摩羅什在疏勒改變自己的佛學追求,完成小乘佛法思想到大乘佛法思想轉變、唐代疏勒僧人裴慧琳融匯儒佛著《一切經音義》為例,強調莫爾寺考古發(fā)現的獨特價值,“遺址反映出的文化交融現象,根植于漢、唐中央政權通過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實施的有效治理,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讓疏勒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宗教繁榮同頻共振,最終成就了絲路佛教的黃金時代?!?/p>
“莫爾寺遺址既珍藏著佛教中國化的密碼,也烙印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邏輯?!泵鎸ξ磥?,李文瑛強調考古工作既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要滋養(yǎng)民族精神。她希望推進遺址公園建設,通過模擬展示或數字化復原等方式,動態(tài)呈現寺院建筑的發(fā)展與演變,以此典型實例,讓公眾直觀感受絲路文化的交流互鑒以及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